山西省夹马口灌区的水利管理信息化

行业资讯

zixun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山西省夹马口灌区的水利管理信息化

山东茂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01 2489


简介: 随着灌区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提高灌区管理水平,走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由之路。结合夹马口灌区实际,主要探讨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水利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关键字:信息化 灌区管理 目标

  1 灌区概况

  山西省夹马口灌区是一个引黄泵站灌区。1958年兴建,1960年上水受益。灌区位于山西省南部,西临黄河与陕西东雷灌区隔河相望。  灌区东西长50km,南北宽35km 。2001年与南部相接的小樊灌区及上游的浪店水源工程合并组建为夹马口引黄工程。现泵站装机45台(吴王站10台,浪店站8台,夹马口12台,小樊15台),扬程70米,提水能力23.2m3/s(夹马口16 m3/s,小樊7.2 m3/s),灌区面积50.3万亩。  随着节水

土工布广泛用于水利、电力、矿井、公路和铁路等土工工程:l、土层分离的过滤材料;2、水库、矿山选矿的排水材料,高层建筑地基的排水材料;3、江河堤坝、护坡的防冲刷材料;4、铁路、公路、机场跑道路基的补强材料,沼泽地带修路的加固材料;5、防霜、防冻的保温材料;6、沥青路面的防裂材料。

改造和灌区改革的进行,灌区用水保证率大大提高,群众用水积极性空前高涨,灌区农户讲:"水是庄户人的胆,有胆才敢去调产。"灌区从98年开始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到目前经济林占40%,棉花52%,小麦2%,其它6%。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是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灌区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选定灌区管理的目标为"农民增收、工程发展、管理者受益",达到"三赢"。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水商品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作为水管单位,把有限的水资源"提升"后,经过"生产"、"交换",成为"水商品"。作为一种有限资源的"商品",其"商品"属性就更为突出。因此,灌溉水需要按"商品"的属性进行管理。  从商品销售方式的发展历程看,由小滩小贩、到小商店、到大商场、再发展到超级市场。超市的产生,已大大超越了一般商店对商品的管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使得人们选购商品的各种需求成为现实。而我们夹马口的灌溉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储性,较一般性质的商品更难管理。要使50万亩灌区达到"车间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把水商品管理的更好,让消费者(农民)更放心、更满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销售管理的必然选择。  从商品管理的流程上看,水商品的管理与一般商品的管理一样,存在着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水的流动形成"物流",水费的回收形成"资金流",而整个管理环节的数字流动就构成"信息流"。水利信息技术就是要解决水商品交换的"信息流"问题。而"物流"与"资金流"这两个"流"的运行好坏又体现在"信息流"的配合程度。因此,水利信息化,是水商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依赖信息技术  近年来,我们首先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旨在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可靠的基础。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即管理局作为国家的代表,实行宏观的事业性质行政管理,而把泵站、灌区分别作为模拟的"工厂化"和"商业化"的"企业"管理(在灌区内部分别是独立法人)。按照这一体制,经过摸索、总结,我们按照"水"的流程,实行"泵站--生产水,灌区--销售水,农户--消费水"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模拟法人主体化、独立核算企业化、层层买卖市场化、规范服务公开化"的管理理念。  "主体化"--各水经营实体实行模拟法人管理。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灌区内就是法人的地位。  "企业化"--各经营实体实行模拟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水的经营自负盈亏。  "市场化"--灌区构成供水市场。各供水环节均为买卖关系。  "公开化"--灌区是灌溉市场,既然是市场,就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  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良性运作,管理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公开化"的问题。对农户公开:流量公开、水量公开、水费公开、水价公开、开停时间公开、服务制度公开,便于监督。使一切操作都置于"阳光"之下,这样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都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农民很满意。对内部公开:当班水量、电量、材料消耗、配水调度、吨公里损失、购售水票等,要达到以上公开,用人力是难以实现的。灌区日灌溉产生的数据达数十万个,一个灌季将产生上百万的数据,不利用信息技术,公开成为空谈。

  3 灌区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对水商品流动过程中"物流"及"资金流"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及管理。因此,他必须是:"及时、准确、高效"。他始终在为实现水管理的大目标服务。  1998年,我们与西安沃泰公司合作开发了《夹马口灌区节水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其系统结构共16个一级模块,分别是:泵站管理、测流站管理、干渠管理、支斗渠管理、实验站管理、水票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程设备管理、通信网络管理、公安水政管理、农户管理、办公网络管理、综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政策管理。  上述功能涵盖了夹马口灌区的所有水管理工作。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可实现共享。目前我局计算机网络分为管理局机关、灌区业务、泵站业务、各乡镇及农户查询共5块,这样形成灌区的局域网。使50万亩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管理。  在这个系统中,农户管理十分重要。灌区为3.7万个农户都分别建立档案。包括作物种植、用水量、用水时间、浇地次数、水费收缴、斗管费等情况。为实现"规范服务公开化"提供了硬件支撑。配合"阳光工程",建立了农户水费电话查询系统和触摸屏查询系统,农户对此特别满意。通过这个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原来水费收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遏制了关系水、人情水、权力水。达到用多少水,交多少钱。这个"软"节水效果很显著。从前用水不交钱的人根本就谈不上节水意识,想怎么浇,就怎么浇,树沟、路面到处是水,浪费极大。农户信息系统运行后,灌区的3.7万个农户全部建账,各种数据随时查询,透明度极高。农民通过相互对比,实现了"给用水户一个明白,还配水员一个清白"。东张镇山东庄村的支部书记讲,在以前,他每次浇地都交了钱,但好多村民认为他没交,他感觉好冤枉。七级镇一个村管水利的副村长讲,以前浇地他从没交过钱,现在不交不行了,同时通过这个"水费"管理系统,他感到村里的各项工作好做了,干群关系密切了。水利灌溉信息化给农村带来了民主和公平,极大的促进了灌溉事业的发展。

  4 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水利信息化建设,使灌溉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1) 农民增收。 灌区农户减负增收明显。1997年水价0.28元/立方米,98年调整为0.34元/立方米(粮、棉)和0.38元/立方米(经济作物),原来农户水价低,水费并不低;现在水价高,但水费并不高。用水量由原来1083m3/(hm2 次),降为现在975 m3/(hm2·次);平均水费由97年375 元/(hm2·次),降到现在331.5 元/(hm2·次);全灌区农户每年少支出水费60万元左右。灌区农民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长,灌区人均0.17hm2地,年平均纯收入由97年的不到0.3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0.504万元,是全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而且从调查结果看出,农民的增收与用水质量(保证程度)成正比。   (2) 工程发展。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工程得到健康发展。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49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9亿元,极大的增强了工程的抗旱能力。表现为灌溉面积由97年的2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万亩,而灌溉周期却比97年缩短了近50天。灌区节水由97年的20万方增加到2002年的148万方。  (3) 管理者受益。 随着管理工作的细化、量化,管理局只进行宏观管理,服务单位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于灌溉,各"经营实体"以"法人"形式,全权负责本"实体"的经营,责、权、利统一,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组合后的人员人人有压力,有危机感,把本实体的事,都看作自己的事,从源头到农户,形成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管理体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费收入逐年增加,由1997年102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588万元,职工的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700元增加到2002年的9050元。在当地成为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

  5 几点体会

  (1)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别的行业。要紧紧围绕灌溉管理的大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不要贪大求洋,要讲投资效益。  (2)信息系统要与灌溉试验相结合。并根据墒情、作物种植、降雨情及蒸发、渗漏等情况,预测区域范围内各级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而与市场调节下的实际用水需求作对比,评价灌区的灌溉水平。  (3)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灌区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留电免费咨询 [5分钟内回电]